“工人们正在建造的,是一个每天能消化掉三百吨城市生活垃圾的‘胃’”,贵阳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程如良对照设计图纸指向建筑工地。这个“胃”的规范称谓,叫“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泥项目”。
近日,程如良带着记者来到水泥厂背后的一个小山坡上,参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现场。该项目总投资8000多万元,采用“政府投资,企业微利管理”的建设模式,今年3月动工,预计年底投入使用。年处理生活垃圾量为10万吨、污泥为2万吨。
放眼望去,建筑工地有篮球场那么大,几十名工人或搬运建筑材料,或扎着钢筋,挥汗如雨地工作,而他们周边的钢筋架构已经初见雏形。“这就是我们造的专门消化垃圾的‘胃’,现在所做的工序,是在它的底部进行防渗透处理,做到滴水不漏。”一名工人形象地比喻。
程如良补充道,城市生活垃圾就好比是“食物”。“食物”进入这个密闭的“胃”以后,海螺集团将运用自主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CKK技术),经过前处理及供料系统、点火及喂煤系统、垃圾焚烧系统、灰渣处理系统、垃圾污水处理系统、除氯系统等一系列“消化”环节,让垃圾有害物质被高温燃烧分解——不燃灰渣经“吸收”成为生产水泥的原料,污水、废气得到无害处理,最终使垃圾处理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一个水泥厂,为什么要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感到新奇。
“这主要源于现实之需,以及坚持生态化建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程如良对此娓娓道来,现在很多城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普遍采用传统的填埋方式,污染较大、占用土地较多的问题日益凸显。
基于这样的现实,海螺集团研发了CKK技术,于2010年在安徽铜陵先行先试成功,后又在2012年11月在贵州贵定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成功,多方实践证明优势十分明显。
“就拿贵阳海螺盘江在清镇建的这个垃圾处理项目来说,年处理生活垃圾10万吨,预计可年节约标准煤6500吨,年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年节约土地25亩(垃圾堆高按10米计)。”程如良算得很清楚。
“在喀斯特地貌显著的贵州,如若继续采用填埋处理垃圾的方式,不说其他污染,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质的危害更大。”他说,不过现在,这种担忧开始慢慢消解,因为这已经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推广CKK技术。
去年9月,省政府印发《贵州省推行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省建成47个利用水泥窑处置生活垃圾项目。今年,贵阳、遵义等地将有10个左右的此类项目建成投运,将为贵州守住加快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