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做活兩個眼 走活環保棋
发布时间:2014-07-22 来源:海螺创业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指出,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要遵循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基本要求,繼續探索環境保護新路。筆者認為,當前要走活環境保護這盤棋,就應做活兩個眼:一是創新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二是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環保產業。

    創新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實現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發展的主要法律手段。但是,自從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以來,暴露出諸多不足,例如,領導行政意識左右環境影響評價結論;部分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品質太低,缺乏工藝分析和污染治理方案論證,對環保部門審批和專案業主單位建設施工的指導作用不夠;絕大部分環評報告書對建設專案的污染排放和治理、治理設施運營等情況缺乏科學論述和準確分析,提出的污染治理技術不成熟,造成“三同時”制度落實不到位,導致新污染源不斷產生。

    鑒於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實施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應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創新。

    第一,將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編制與審批真正分開。環保部門與專案環評委托方是法律關係,環評機構與專案環評委托方是市場關係,環保部門與環評機構是核發資質的關係。環保部門要建立對環評機構的資質考核年審制度和降級、暫扣、吊銷制度,制定考核標準,在環評領域杜絕交鑰匙工程。

    第二,建立政府指導價格下的環評收費標準,避免花錢買批文、環評報價與合同價相差甚遠等亂象,規範環評市場,真正服務於專案,服務於環保審批,避免專案實施過程中走彎路。

    第三,提高環評報告書的編制品質,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污染治理技術方案的選擇。結合專案污染排放標準和所在地環境容量,科學選擇治理技術,確保“三同時”制度落實。二是核算建設專案“三同時”成本。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增加核算建設專案“三同時”執行成本,就可以預計專案在施工期和運營期環保的靜態和動態投資,既給建設專案單位交個底,又給環保部門審批專案提供技術支持,從而在源頭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核算“三同時”成本包括專案施工期環保措施的投入,如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擋土牆、植被恢復、道路硬化等,廢水處理措施,空氣污染防治措施的施工場地灑水等,雜訊污染防治措施的使用低雜訊設備等;此外,還有環保設施的資金核算,包括治理方案的設計費、建設費等。

    培育和發展中國特色環保產業

    環保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可以加強污染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帶動相關產業技術升級和產業機構調整,增加就業機會。

我國環保產業經過多年發展,產業規模和結構、技術水準和市場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環保設備製造缺乏標準,價格亂象叢生,市場惡性競爭,增加使用方的成本,導致設備沒有競爭力。二是環保產業進入服務對象領域,不是通過市場,而是靠關係和地方保護,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三是環保產業主體缺乏政策引導,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執行力,資金投入不足,企業融資難度大。

    針對上述問題,應培育和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環保產業。

    第一,政府要通過制定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和產業發展政策,對環保產業市場加以引導、扶持和培育,對環保產業企業給予優惠政策,如減免稅收、金融信貸融資平臺的搭建等。同時,政府要整合部門職能和資源,集中資源扶持污水處理等產業的發展,對環保產業企業加強管理,嚴格執法。

    第二,環保部門要開放環保產業市場,破除地方保護壁壘,加快環保產業與服務對象的對接步伐,讓環保產業有用武之地。調整管理職能和管理方法,設立環保產業管理機構,統籌協調解決環保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各項問題,如設備標準、市場准入、成果應用等。

    第三,充分發揮環保產業協會的組織、交流、總結、推廣功能,充分調動環保產業企業技術創新、改造升級、研發進取的積極性,充分激發環保產業服務對象接納、應用環保產業企業各項服務的自覺性,讓其得到經濟、實惠、可靠的服務,實現經濟和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資訊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