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2018年国内国际双十大环境新闻发布
发布时间:2019-01-29 来源:海螺创业

    1月20日,中国环境报社在北京发布了2018年国内国际十大环境新闻,并请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和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人对国内国际十大环境新闻进行解读。

    本次评出的2018年度国内十大环境新闻是: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部组建,实现了“五个打通”;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持续高压力度不减;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部署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陕西拆除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恢复生态;“7 4”行动标志性战役全面打响,成效明显;生态环境系统开展“以案为鉴”专项治理,打造生态环保铁军;核安全法发布施行,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填补生态环境领域立法空白;《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正式发布。

    本次评出的2018年度国际十大环境新闻是:《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如期完成,通过了一揽子全面、平衡、有力度的成果;“千万工程”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度“地球卫士奖”;联合国呼吁解决全球范围塑料污染问题;《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成为气候变化最关键和最具争议的报告;美国加州山火引发国际社会对自然灾害、极端天气高度关注;亚马逊雨林破坏达十年最高,国际社会担心这一问题继续加剧;全球15%的陆地以及7%以上的海洋受到较好措施保护;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议程在埃及启动;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气候变化与技术创新;日本宣布“退群”,时隔30多年重启商业捕鲸,国际社会强烈谴责。

    此次发布仪式由中国环境报社主办。

    2018年国内十大环境新闻

    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从根本大法角度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的法律保障。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5月18日-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

    生态环境部组建,实现了“五个打通”

    3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生态环境部,整合原来政府各部门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统筹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实现了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五个打通”,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持续高压力度不减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从5月底开始,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分两批先后进驻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20省(区),对第一轮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回头看”实行靶向监督,精准发力,责令整改43486家,立案处罚11286家,约谈5787人,问责8644人,解决了7万余件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落实。从2019年开始,将用四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部署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作出全面部署,并明确了今后三年的目标任务和行动举措,提出了具体指标,确定了打好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陕西拆除秦岭北麓西安境内 违建别墅,恢复生态

    2018年,秦岭北麓西安境内的违建别墅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针对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中央派驻专项整治工作组督促整改。自7月起,陕西省对秦岭北麓西安境内的违规别墅和其他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展开清查,拆除违建别墅,恢复良好生态,并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

    “7 4”行动标志性战役全面打响,成效明显

    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生态环境部部署实施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等7个标志性重大战役,组织开展“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饮用水水源地整治等4个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截至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1586个水源地的环境问题整治基本完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系统开展“以案为鉴”专项治理,打造生态环保铁军

    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7月以来,生态环境部党组和驻部纪检监察组在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组织开展“以案为鉴,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专项治理工作,各级党组织结合孟伟严重违纪案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认真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将管党治党责任落细落小落实,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核安全法发布施行,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填补生态环境领域立法空白

    2018年1月1日,《核安全法》全面施行,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开展全国性“核安全法实施年”活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依法从严监管,推进核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对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土壤污染防治基本制度、预防保护、管控和修复、经济措施、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重要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土壤污染防治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该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正式发布

    6月5日,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共有10条内容,简称“公民十条”,分别是:关注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参加环保实践、参与监督举报、共建美丽中国。“公民十条”的发布旨在强化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引导公民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共同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018年国际十大环境新闻

    《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如期完成,通过了一揽子全面、平衡、有力度的成果

    12月16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卡托维兹大会上,各方基本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为2020年后《巴黎协定》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各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及相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作出规则安排,维护了多边主义权威性和有效性,彰显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势不可逆转。会前,习近平主席在G20领导人峰会上号召各方继续本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感,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供政治推动力,表达中方对卡托维兹大会取得成功的政治支持。王毅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与法国外长勒德里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G20期间举行气候变化会议,发表新闻公报,支持卡托维兹大会如期达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作为中方代表出席卡托维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与有关各方开展密集磋商,积极推动大会取得成功。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率领中国代表团与各方积极协调合作。中方为大会取得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浙江“千万工程”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度“地球卫士奖”

    9月2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年度“地球卫士奖”授予中国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这项工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2003年6月,浙江在全省启动“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带动浙江乡村整体人居环境领先全国。

    联合国呼吁解决全球范围塑料污染问题

    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尤其突出。据统计,每年塑料污染造成逾100万海鸟和10万海洋哺乳动物死亡。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呼吁世界齐心协力解决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5月底到6月初,不少地区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使用禁令。欧盟、智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多个国家及地区推行塑料吸管、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的禁用规定。

    《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成为气候变化最关键和最具争议的报告

    10月8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成为近年来关于气候变化最关键和最具争议的报告。报告评估了全球温升1.5℃与2℃的气候影响,以及可能的减排路径。报告指出,当全球温升超过1.5℃到达2℃时,将带来栖息地丧失、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等更具破坏性的后果,威胁全人类生存和发展,敦促各国政府加快行动。但报告受到一些发达国家的质疑。

    美国加州山火引发国际社会对自然灾害、极端天气高度关注

    11月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比尤特县天堂镇发生山火,此次山火成为加州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一次火灾。截至目前,北加州野火将山城天堂镇烧毁,失踪人数达到249人,死亡人数增至86人,14000座民宅被烧毁,大批居民流离失所。这场罕见的山火,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的高度关注。

    亚马逊雨林破坏达十年最高,国际社会担心这一问题继续加剧

    11月,据巴西政府公布数据显示,受非法采伐和农业对丛林的侵蚀影响,亚马逊雨林的破坏达到了十年来的最高水平。数据显示,从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巴西的森林砍伐速度增快近14%,被铲平的森林面积达7900平方公里,同比增加了13.7%。国际社会担心2019年1月,早先在竞选期间宣称将让巴西退出《巴黎协定》、放宽环境保护条例的新总统上台后,将加剧雨林破坏。

    全球15%的陆地以及7%以上的海洋受到较好措施保护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发布两年一度的《2018年保护地球报告》。数据显示,世界陆地面积的15%以及全球海洋7%以上的区域受到了较好措施的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全球实现主要生态保护目标的可能性。7月,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的地球陆域以及27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已被指定为“保护区”,较2016年分别增加了0.2%和3.2%。

    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议程在埃及启动

    11月17日~29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就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全面和参与性进程的意见进行磋商。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埃及政府与2020年大会举办方中国共同宣布,启动“为了自然与人——从沙姆沙伊赫到北京行动议程”,以鼓舞、号召并表彰为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而采取的各种行动。

    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气候变化与技术创新

    10月8日,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是他们“将气候变化和科技创新整合进了长期宏观经济分析中”。2018年正值诺贝尔经济学奖50周年,主题是:当代人类命运最基础、最紧迫的命题——全球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以及全人类的福利,希望国际社会关注气候变化和科技创新。

    日本宣布“退群”,时隔30多年  重启商业捕鲸,国际社会强烈谴责

    12月26日,日本政府宣布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并计划于2019年7月重新启动商业捕鲸,范围包括小须鲸和其他鲸鱼等。这些行为是国际捕鲸委员会明令禁止的。据悉,日本因30多年来致力于寻找可持续商业捕鲸方案无果选择退出。此消息一出引起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澳大利亚政府表示“极度失望”,不少国家希望日本慎重考虑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