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深耕还是转型,站在十字路口的中游垃圾焚烧企业应如何脱颖而出(下)
发布时间:2021-05-15 来源:海螺创业

        导读:经过多年发展,尤其是2017-2019年的投建高峰,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其处理能力由2006年4.0万吨/日上升至2020年10月底的52.1万吨/日,增长超过10倍。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59万吨/日的目标接近完成,大规模的垃圾焚烧项目建设时代暂告一段落。特别是,2020年1月出台的《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同年3月出台的《关于有序推进新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政策,似乎进一步给市场降温。

        与之对应的是,垃圾焚烧处理市场2020年几近“腰斩”:全年开标项目78个,处理规模不足8万吨/日,投资金额约400亿元,这三个数字相比2019年的150多个、近15万吨/日、600亿元,均出现大幅下降。

        纵观全球,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表明,要想在垃圾焚烧处理市场“笑到最后”,应确保进入行业前10、力争前5。

        一面是骤冷的垃圾焚烧处理市场,一面是激烈竞争中不进则退的优胜劣汰,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尤其是那些正处于行业中游的企业(在手产能排名第11-20位),似乎站在了十字路口,面临着“深耕”或“转型”的艰难选择。

        展望“十四五”,辰于认为,无论是深耕或转型都有机会,中游企业与其踌躇犹豫、怨天尤人,不如及早决策、运筹帷幄、决胜未来。

        之所以我们认为在垃圾焚烧处理市场仍有深耕机会,主要基于以下四个考虑:

        一是未来十年仍将新增产能30万吨/日以上,释放项目500个以上

        二是运营市场到2025年达818亿,提供了运营服务“轻资产化”的广阔商机

        三是竞争格局尚未定型,尤其对于行业第2-10排位的争夺

        四是疫情之后的中国影响力持续增强,“一带一路”市场大有可为

        而一旦决定继续深耕,中游企业应早做决策,并持续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拓展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缺口

        深挖运营潜力,提升盈利水平

        创新商业模式,把握双碳机遇

        紧跟转移趋势,下沉拓展渠道

        重视兼并收购,打造专业能力

        若决定深耕,中游企业需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垃圾焚烧处理市场尚未完全定型,中游企业选择继续深耕仍有机会,而这需要企业在五个方面持续发力:包括融资支撑、运营提升、模式创新、市场拓展以及并购整合。

        拓展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缺口

        经初步测算,中游企业要想在新一轮增量和存量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行业前5,产能要达到7.5万吨/日以上,这或将需要上百亿元的资金规模。这也很可能是制约中游企业能否继续深耕的第一拦路虎。

        建议企业密切关注相关金融政策与融资环境,除母公司增资扩股、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成立基金、融资租赁、定向增发等常规手段外,我们也看到一些新型融资方式值得探索,如垃圾焚烧REITs、碳中和下的绿色金融工具等。

        例如,国家发改委2020年7月发布的《关于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指出,REITs优先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鼓励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开展试点。辰于认为,垃圾焚烧项目契合REITs对底层资产要求,即需求较为刚性,政府加持,抗经济周期性波强,同时支付来源稳定,现金流充足有保障,盈利能力较好,可积极尝试。已经有案例验证该思路的可行性:中航首钢生物质REITs项目已于2021年4月21日被深交所接收申报, 这是全国首批4家申报基础设施领域REITs试点项目之一,也是全国首个申请固废处理类资产试点的项目。该项目处理能力为3000吨/天,年处理量超过100万吨,设计年均发电量3.2亿千瓦时。

        此外,垃圾焚烧处理行业由于避免了垃圾填埋导致的甲烷排放、替代了火力发电产生的CO2排放,因此具有明确的减排价值,企业可充分利用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政策与工具,考虑以碳排放权、绿证等资产作为抵押物实现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深挖运营潜力,提升盈利水平

        相比发达国家成熟市场,我国当前的多项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对较低(见表1)。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市场发展日渐成熟,各项标准将逐步提升,对项目运营也将提出更高要求,这对于中游企业而言是挑战也是机会,企业唯有努力提升能力、精益管理、降本增效,方能行稳致远。

1.png

        对此,我们建议企业首先系统梳理影响项目运营利润的各项因素,重点关注“吨垃圾上网电量、利用率、材料费”等运营期可优化因素,明确对这些因素产生深层次影响的关键举措与优先级,进而逐项击破(见图6)。

2.png

        例如,吨垃圾上网电量主要取决于入炉生活垃圾热值和焚烧效率,企业可通过推进垃圾分类和优化垃圾焚烧技术工艺等举措,改善这一指标表现。据相关统计[1],剩余垃圾的水分含量会随着生物质垃圾分类率的提高而降低,当生物质垃圾分类率为20%时,剩余垃圾的低位热值将由4419kJ/kg升高5465kJ/kg,如果生物质垃圾分类率达到39%,剩余垃圾的低位热值将达到7000kJ/kg,故而借当下东风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将大有益处;另一方面,企业也可通过优化垃圾焚烧技术工艺,如大型炉排技术、中温(超)高压技术等提升吨发电量:据统计,同等条件下,1000吨/天的大型炉排技术的平均吨发电量887千瓦时,是行业平均水平280千瓦时的3.2倍,而中温(超)高压技术也可平均增加10%~20%的发电量。

        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垃圾焚烧发电的各环节进行海量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就此进行科学决策、精细管理、降本增效,将是必然趋势,例如:①智能垃圾分类:使用数字系统就收运路线、作业频次、质量考核等因素进行智慧化管理,可以显著提高垃圾分类收运服务效率;②设备故障预测:通过大数据分析主动发现设备故障,变“被动巡检”为“主动维护”,可以大幅减少停机维修次数,提高设备OEE;③工艺优化算法模型:综合考虑环保、成本、设备负荷,主动推荐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从而大幅减少人工操作,提高燃烧效率,提升发电率;④烟气排放优化:全程监控并对外公布园区污染物排放情况,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对烟气排放进行优化配置;⑤智能综合管理平台:实时监控生产、管理全流程,并设置有完善的园区应急管理处置机制等。

        创新商业模式,把握双碳机遇

        长期以来,以BOT(建设-运营-移交)为代表的“重资产”模式构成了垃圾焚烧行业主流商业模式,该模式在保障行业稳健发展、项目稳定运行、企业做大做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垃圾焚烧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监管的日趋严格,部分企业包括政府投资项目在建设、装备、技术、运营方面能力不足,这为行业内领先企业在EPC、管理技术对外服务提供了“轻资产化”的广阔商机。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正通过轻资产模式,以较小代价撬动更多资源,持续增强行业影响力。

        光大环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例如2017年7月,光大环境旗下首个“双委托”(委托建设及委托运营)项目—广东东莞麻涌垃圾发电项目建成投运,这是光大环境EPC模式的首次探索,开创了委托建设到委托运营合作的先河。2018年9月,光大环境再次中标江西上饶垃圾发电项目的设计施工总承包标段,以EPC模式承担项目全部工程及进场道路的设计、采购及施工工作。

        另外,我们也看到一些企业为满足市场需要,积极打造“焚烧+”项目。例如光大环境的“常州模式”,业务布局由垃圾焚烧延伸至设备、工业危废、建筑垃圾、环境修复等;瀚蓝环境的“南海模式”,建设了覆盖固废全产业链的处理系统,借此打造固废产业园标杆;旺能环境的“湖州模式”,则通过垃圾焚烧业务与环卫业务协同发展,由重转轻、协同增效。据统计,在光大环境、瀚蓝环境的所有垃圾焚烧项目中,这些“焚烧+”项目的数量占比分别为7%、26%。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30·60双碳目标下,将有望给垃圾焚烧企业带来新的收入来源。由于垃圾焚烧发电带来碳减排,备案为CCER后可在碳排放权交易。据相关统计,通过出售CCER,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每处理1吨垃圾可增收7.6元左右,每年贡献3%~7%的收入增长。

        辰于认为,中游企业要想洞察市场变化,创新商业模式,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成立专项研究小组,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变化,分析其对行业及企业带来的可能影响。例如,通过深度解读国补最新政策,熟知垃圾焚烧项目存量补贴节点、申请补助资金的项目要求、补助流程、各地区补助政策等各种具体要求,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新政策。

        二是如前文“深挖运营潜力,提升盈利水平”所述,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形成知识积淀,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标准化运营体系和业务平台,提升运营硬实力。

        紧跟转移趋势,下沉拓展渠道

        关于市场拓展策略,有两个趋势特别值得中游企业关注:

        一是项目释放重点正从东南沿海向内陆及西部地区转移。过去几年,浙江、广东等东南部沿海省份释放了大量项目,垃圾焚烧率大幅提升,随着产能日趋饱和,目前释放项目明显减少。而与此同时,中西部十余个省市陆续出台了《垃圾焚烧中长期规划》,预计将在未来5~10年释放大量项目,例如2020年,仅湖南、河南、河北三个中部省份就贡献了30%的全国新增产能。

        二是四、五线城市释放的垃圾焚烧项目比例越来越高。目前,(新)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项目增速都在放缓甚至下降,未来5~10年最大的增长将是四、五线城市。例如,2019年四、五线城市的垃圾焚烧项目占比高达43.6%,同期的新一、二线城市则分别只占到13.5%和18.5%(见图7)。

3.png

        针对以上两个趋势,我们建议中游企业要顺势调整投资拓展策略,优化人员布局,下沉投资渠道,重点关注河南、河北、四川等产能缺口大、盈利保障性高的省份中的四五线城市(见图8,如需了解更详细的信息,请与我们直接联系)。

4.png

        重视兼并收购,打造专业能力

        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经验表明,环保政策和行业标准的趋严会推动行业整合。例如在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针对垃圾焚烧行业的细化标准不断出台,大量中小型公司受到严峻考验,拥有技术优势的卡万塔通过并购持续提高市场份额,现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投资商,占据高达67%的市场份额(见图9)。

5.png

        中国垃圾焚烧处理市场也有行业集中度上升的趋势。例如2017年的CR3仅为9%,2020年则为22%。随着市场日趋成熟、企业竞争加剧、行业标准趋严,我们预计未来这一趋势将加速。

        至于垃圾焚烧中游企业该如何做好兼并收购,提高并购成功率,可参阅辰于在2019年12月发布的《谋定而动,志在未来:打造千亿级环保旗舰的并购成功之道》,我们认为,文中提到的五大建议,包括“制定一套得宜的并购策略、打造小即是美的专业团队、有规划的搭建业务平台、有效的开展尽职调查、并购后迅速采取行动”,依然值得借鉴。

        结语:正如本文所述,站在十字路口的中游垃圾焚烧企业,不论深耕或转型都有机会,与其踌躇犹豫、怨天尤人,不如及早决策、运筹帷幄、决胜未来。而一旦决定继续深耕,中游企业应持续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包括融资支撑、运营提升、模式创新、市场拓展以及并购整合。辰于愿意分享我们协助领先垃圾焚烧企业进行业务转型、精益运营、管理提升与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协助企业更好地应对未来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