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专家:宏观经济运行缓中趋稳 政策选择需慎之又慎
发布时间:2014-06-10 来源:海螺创业

    当前,政策选择仍需谨慎。应稳定宏观调控政策,不出台大规模刺激性政策,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倒逼市场进行结构性调整。

    进入2014年,中国经济延续了前期的增长态势,略有波动。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面临的风险依然存在,出现学术界和实业界所探讨的“新常态”,即: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放缓到中高速增长,增长模式逐步从粗放式转变为创新和消费驱动,要把防范经济和金融风险放到重要位置等,受到决策层高度关注。2014年也是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创新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要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展望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国民经济将步入温和增长的客观态势。

    宏观经济运行缓中趋稳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12.8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7587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62850亿元,增长7.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0%,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按三大需求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8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内需贡献继续提高,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外贸出口4913亿美元,同比下降3.4%,进口4746亿美元,增长1.6%,进出口总额9659亿美元,同比下降1.0%,进出口相抵,顺差167.4亿美元。

    数据显示出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下滑态势,原因主要来自国内外两个方面,国内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经济下行与债务违约,外部冲击则主要来自美国定量宽松政策的退出。如果不积极应对,经济增长仍将延续放缓态势,但经济增长中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因素,缓中趋稳的态势基本确立。

    第一,投资增速放缓。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制造业去产能化的深入,投资需求下行压力加大。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2001年12月以来的新低。下一阶段,投资的制约因素主要来自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掣肘和房地产投资的减速,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将影响相关的产业投资。此外,中央八项规定、反腐败等外部因素,遏制了地方政府乱上项目、大拆大建的行为。

    第二,消费增长低迷,潜力逐步释放。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0%,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与2006年同期的增长状态接近。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消费、服务消费成为新增长点,全年国内商品市场运行有一些有利条件:一是消费增长基础坚实。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经济内生动力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推进。二是消费潜力将逐步释放。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强,信息技术带动流通创新,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绿色环保消费深入人心。三是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家出台的扩大信息消费、健康养老消费、休闲旅游消费以及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促消费的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四是新型消费热点增长强劲。网络购物增长迅速,限额以上企业网络零售额增长高达51.7%,智能电子产品、文化旅游等消费热点进一步显现。综合判断,2014年商品市场总体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第三,出口难以显著改善。一季度,中国出口下降3.4%,进口增长1.6%。从结构来看,出口数据波动较大,主要是受春节错位和去年基数因素影响。此外,打击虚假贸易很有成效,出口虚增受到遏制。近年来,由于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外需的拉动作用呈衰减之势,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例已经从高峰时期的超过10%下降至最近三年的2%左右,净出口贡献率近三年也持续为负值,外需表现出低速增长、逐步趋稳态势。

    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多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仍处在合理正常区间,基本上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相协调,但也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和风险隐患,它们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凸显了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第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当前国际经济喜中有忧,虽然IMF、世界银行和OECD分别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增速将比上年提高0.7个、0.8个和0.9个百分点,但形势更加复杂,并出现一些新的情况。

    一是美联储已逐月削减购债规模,并将按计划继续每月削减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节奏、力度,不可避免地会通过资本流动等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已导致新兴市场造成大量资本外流、股市剧烈波动、汇率大幅贬值。

    二是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正在改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据IMF统计,2008-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近90%来自发展中国家。但2013年以来,发达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步增强,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正在持续放缓,世界经济增长处于动力转换和区域布局深度调整状态,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不均衡性。三是中国出口与世界经济复苏出现脱钩。2013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动能普遍增强,但同年中国对传统发达经济体市场出口占比由上年的40%左右降至37%左右,发达国家此轮经济复苏和需求回升对中国出口拉动力较以往明显减弱,这反映了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趋势放缓、新兴经济体贸易竞争追赶态势进一步增强,以及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 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 PSA(多边服务业协议)正在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和秩序,对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影响。

    第二,经济下行压力与结构性问题并存。当前经济趋稳的基础尚不稳固,消费需求增长动力偏弱,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出口竞争力下降。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GDP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3.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回落21.8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回落5个百分点,PPI已连续25个月下降,工业领域存在通缩,3月份制造业PMI虽然结束3个月连续回落,但回升力度偏弱,而汇丰PMI为48.1,创8个月来新低,连续3个月萎缩,显示出短期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增长动力比较疲弱。

    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分化,一线城市房价温和上涨,部分二线城市房价有所松动,一些三、四线城市吸纳就业人口集聚能力较弱,住房需求有限,房屋空置率高,房价已开始出现回调,都预示着经济存在下行风险。

    同时,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产业过剩问题严重,相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然困难。生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全国60%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2013年雾霾污染天数创52年来新高,由于空气污染,北京肺癌病例数量10年增长50%。投资消费比例不均衡,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没有体现出来,2013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低于投资4.4个百分点,比2011年和2012年分别回落6.5个和5个百分点。

    这些结构性问题与经济增长放缓交织在一起,容易造成经济增长脆弱和波动。

    第三,金融领域和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可忽视。当前,资金循环不畅,“避实就虚”严重,表外融资规模较大。金融资源错配,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或者在金融领域空转,实体经济“缺血”。金融与实体部门利润“鸿沟”越拉越大,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平均利润率只有5.2%左右,但城投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却高达8%-15%。房地产融资和城投融资推升了融资成本,使中国实际利率与全球实际利率倒挂,目前全球普遍保持低利率或零利率环境,而中国利率却大幅上升,2009年以来中国企业债利率已累计上升4-5个百分点。2013年年末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2%,比年初上升0.42个百分点,信托、委托等融资渠道融资利率超过15%,有的小额贷款公司利率高达30%。这对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投资造成挤出效应,2013年制造业投资对总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下降7.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贡献率则提高3.8个百分点。目前货币超发与“钱荒”并存,世界上最高的储蓄率与最高的融资成本并存,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上窜攀升的利率水平并存,导致货币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减弱,产出/货币比率已由2008年的0.66降至2013年的0.51。

    这种状况可能带来潜在金融风险,一旦借款人资金吃紧,为保持流动性而抛售资产,资产价格将大幅下降,使金融机构坏账率提高,导致信贷收紧,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

    同时,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集中偿债压力较大,各种形式的非银行融资规模较大,部分融资平台公司之间互保现象严重,极易发生因偶然事件引发局部地区金融风险;部分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可能带来合同纠纷和潜在区域性金融风险。这些问题和风险有可能通过乘数和加速数效应放大,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宏观政策选择需慎之又慎

    考虑到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缓中趋稳,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将释放制度红利,结构调整也将培育激活新的增长点等积极因素。政策选择仍需谨慎,应稳定宏观调控政策,不出台大规模刺激性政策,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倒逼市场进行结构性调整;同时加强供给面管理,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努力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和有效供给,从而对需求形成有效支撑,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第一,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一是促进投资平稳增长,发挥好中央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潜力。优化中央基建投资结构,主要用于棚户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和水利等建设。大力支持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社会服务等方面。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的投资和运营,建立起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二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改善居民预期;进一步完善促进养老、健康、信息、文化等服务消费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和电商物流设施建设,加大对市场信用体系、标准体系以及监管执法的支持力度,优化消费环境;鼓励节能环保汽车消费,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及1.6升及以下节能汽车。

    三是支持稳定出口,继续支持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促进产能向境外有序转移,带动国内设备、产品及服务出口。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第二,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调节方式以逆周期微调为主。一是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试点为四类中小金融机构开了小灶。便利操作的对象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四类中小金融机构。期限分为隔夜、7天和14天三个档次,常备借贷便利全部以抵押方式操作。合格抵押品包括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国家开发银行及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公司信用债等债券资产,央行通过设置不同的抵押率来控制信用风险。常备借贷便利试点的目的在于避免资金价格的大幅冲高,有利于稳定货币市场。

    二是积极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小微企业融资。2014年初人民银行继续通过调整再贷款分类、新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力度。三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如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监管,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等。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创新是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的主旋律。同时,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需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确保中国经济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信息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