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專家:宏觀經濟運行緩中趨穩 政策選擇需慎之又慎
发布时间:2014-06-10 来源:海螺创业

    當前,政策選擇仍需謹慎。應穩定宏觀調控政策,不出臺大規模刺激性政策,穩定市場主體預期,倒逼市場進行結構性調整。

    進入2014年,中國經濟延續了前期的增長態勢,略有波動。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經濟面臨的風險依然存在,出現學術界和實業界所探討的“新常態”,即: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放緩到中高速增長,增長模式逐步從粗放式轉變為創新和消費驅動,要把防範經濟和金融風險放到重要位置等,受到決策層高度關注。2014年也是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創新將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要落實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展望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將保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不會出臺大規模刺激計畫,國民經濟將步入溫和增長的客觀態勢。

    宏觀經濟運行緩中趨穩

    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為12.82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7776億元,同比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57587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62850億元,增長7.8%,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0%,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4.1個百分點。按三大需求來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6.83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7.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內需貢獻繼續提高,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6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外貿出口4913億美元,同比下降3.4%,進口4746億美元,增長1.6%,進出口總額9659億美元,同比下降1.0%,進出口相抵,順差167.4億美元。

    數據顯示出中國宏觀經濟出現下滑態勢,原因主要來自國內外兩個方面,國內面臨的主要風險是經濟下行與債務違約,外部衝擊則主要來自美國定量寬鬆政策的退出。如果不積極應對,經濟增長仍將延續放緩態勢,但經濟增長中也出現了一些積極因素,緩中趨穩的態勢基本確立。

    第一,投資增速放緩。隨著房地產市場進入下行週期、製造業去產能化的深入,投資需求下行壓力加大。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創2001年12月以來的新低。下一階段,投資的制約因素主要來自地方融資平臺債務掣肘和房地產投資的減速,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將影響相關的產業投資。此外,中央八項規定、反腐敗等外部因素,遏制了地方政府亂上專案、大拆大建的行為。

    第二,消費增長低迷,潛力逐步釋放。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0%,比上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與2006年同期的增長狀態接近。值得注意的是資訊消費、服務消費成為新增長點,全年國內商品市場運行有一些有利條件:一是消費增長基礎堅實。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釋放改革紅利,經濟內生動力增強,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推進。二是消費潛力將逐步釋放。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力度加強,資訊技術帶動流通創新,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綠色環保消費深入人心。三是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國家出臺的擴大資訊消費、健康養老消費、休閒旅遊消費以及深化流通體制改革等一系列促消費的政策措施正在逐步發揮作用。四是新型消費熱點增長強勁。網路購物增長迅速,限額以上企業網路零售額增長高達51.7%,智能電子產品、文化旅遊等消費熱點進一步顯現。綜合判斷,2014年商品市場總體將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

    第三,出口難以顯著改善。一季度,中國出口下降3.4%,進口增長1.6%。從結構來看,出口數據波動較大,主要是受春節錯位和去年基數因素影響。此外,打擊虛假貿易很有成效,出口虛增受到遏制。近年來,由於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外需的拉動作用呈衰減之勢,經常專案順差占GDP的比例已經從高峰時期的超過10%下降至最近三年的2%左右,淨出口貢獻率近三年也持續為負值,外需表現出低速增長、逐步趨穩態勢。

    經濟運行中面臨的困難依然較多

    儘管當前中國經濟增長仍處在合理正常區間,基本上與潛在經濟增長率相協調,但也面臨諸多結構性矛盾和風險隱患,它們相互影響、交織在一起,凸顯了經濟形勢的複雜性。

    第一,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當前國際經濟喜中有憂,雖然IMF、世界銀行和OECD分別預計2014年世界經濟增速將比上年提高0.7個、0.8個和0.9個百分點,但形勢更加複雜,並出現一些新的情況。

    一是美聯儲已逐月削減購債規模,並將按計畫繼續每月削減規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退出的節奏、力度,不可避免地會通過資本流動等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增長,已導致新興市場造成大量資本外流、股市劇烈波動、匯率大幅貶值。

    二是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正在改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新興經濟體增速明顯高於發達經濟體,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據IMF統計,2008-2011年全球經濟增長近90%來自發展中國家。但2013年以來,發達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逐步增強,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正在持續放緩,世界經濟增長處於動力轉換和區域佈局深度調整狀態,將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不均衡性。三是中國出口與世界經濟復蘇出現脫鉤。2013年以來,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動能普遍增強,但同年中國對傳統發達經濟體市場出口占比由上年的40%左右降至37%左右,發達國家此輪經濟復蘇和需求回升對中國出口拉動力較以往明顯減弱,這反映了發達經濟體再工業化、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向中國轉移趨勢放緩、新興經濟體貿易競爭追趕態勢進一步增強,以及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 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議) PSA(多邊服務業協議)正在改變全球貿易格局和秩序,對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影響。

    第二,經濟下行壓力與結構性問題並存。當前經濟趨穩的基礎尚不穩固,消費需求增長動力偏弱,企業投資意願不強,出口競爭力下降。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GDP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落0.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回落3.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回落0.4個百分點,出口增速回落21.8個百分點,進口增速回落5個百分點,PPI已連續25個月下降,工業領域存在通縮,3月份製造業PMI雖然結束3個月連續回落,但回升力度偏弱,而匯豐PMI為48.1,創8個月來新低,連續3個月萎縮,顯示出短期經濟存在下行壓力,增長動力比較疲弱。

    房地產市場出現明顯分化,一線城市房價溫和上漲,部分二線城市房價有所鬆動,一些三、四線城市吸納就業人口集聚能力較弱,住房需求有限,房屋空置率高,房價已開始出現回調,都預示著經濟存在下行風險。

    同時,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產業過剩問題嚴重,相當部分企業生產經營仍然困難。生產技術落後,污染嚴重,全國60%的城市空氣品質達不到二級標準,2013年霧霾污染天數創52年來新高,由於空氣污染,北京肺癌病例數量10年增長50%。投資消費比例不均衡,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沒有體現出來,2013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低於投資4.4個百分點,比2011年和2012年分別回落6.5個和5個百分點。

    這些結構性問題與經濟增長放緩交織在一起,容易造成經濟增長脆弱和波動。

    第三,金融領域和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不可忽視。當前,資金迴圈不暢,“避實就虛”嚴重,表外融資規模較大。金融資源錯配,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股票市場,或者在金融領域空轉,實體經濟“缺血”。金融與實體部門利潤“鴻溝”越拉越大,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平均利潤率只有5.2%左右,但城投債、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卻高達8%-15%。房地產融資和城投融資推升了融資成本,使中國實際利率與全球實際利率倒掛,目前全球普遍保持低利率或零利率環境,而中國利率卻大幅上升,2009年以來中國企業債利率已累計上升4-5個百分點。2013年年末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7.2%,比年初上升0.42個百分點,信託、委託等融資管道融資利率超過15%,有的小額貸款公司利率高達30%。這對實體經濟和製造業投資造成擠出效應,2013年製造業投資對總投資增長的貢獻率比上年下降7.1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的貢獻率則提高3.8個百分點。目前貨幣超發與“錢荒”並存,世界上最高的儲蓄率與最高的融資成本並存,穩健的貨幣政策與上竄攀升的利率水準並存,導致貨幣擴張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應減弱,產出/貨幣比率已由2008年的0.66降至2013年的0.51。

    這種狀況可能帶來潛在金融風險,一旦借款人資金吃緊,為保持流動性而拋售資產,資產價格將大幅下降,使金融機構壞賬率提高,導致信貸收緊,會嚴重影響經濟的平穩運行。

    同時,當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集中償債壓力較大,各種形式的非銀行融資規模較大,部分融資平臺公司之間互保現象嚴重,極易發生因偶然事件引發局部地區金融風險;部分房地產企業資金鏈斷裂可能帶來合同糾紛和潛在區域性金融風險。這些問題和風險有可能通過乘數和加速數效應放大,影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宏觀政策選擇需慎之又慎

    考慮到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緩中趨穩,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將釋放制度紅利,結構調整也將培育啟動新的增長點等積極因素。政策選擇仍需謹慎,應穩定宏觀調控政策,不出臺大規模刺激性政策,穩定市場主體預期,倒逼市場進行結構性調整;同時加強供給面管理,向深化改革要動力,努力提升潛在經濟增長率和有效供給,從而對需求形成有效支撐,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第一,落實好積極的財政政策,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和重點。一是促進投資平穩增長,發揮好中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潛力。優化中央基建投資結構,主要用於棚戶區改造、市政基礎設施、交通和水利等建設。大力支持並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基礎產業、金融服務、社會服務等方面。推廣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等的投資和運營,建立起多元可持續的城鎮化建設資金保障機制。

    二是著力擴大消費需求,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改善居民預期;進一步完善促進養老、健康、資訊、文化等服務消費發展的財稅政策,支持農村流通體系和電商物流設施建設,加大對市場信用體系、標準體系以及監管執法的支持力度,優化消費環境;鼓勵節能環保汽車消費,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及1.6升及以下節能汽車。

    三是支持穩定出口,繼續支持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促進產能向境外有序轉移,帶動國內設備、產品及服務出口。積極推進貿易便利化,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降低企業成本。

    第二,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促進貨幣市場平穩運行,調節方式以逆週期微調為主。一是開展常備借貸便利操作試點為四類中小金融機構開了小灶。便利操作的對象包括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四類中小金融機構。期限分為隔夜、7天和14天三個檔次,常備借貸便利全部以抵押方式操作。合格抵押品包括國債、中央銀行票據、國家開發銀行及政策性金融債、高等級公司信用債等債券資產,央行通過設置不同的抵押率來控制信用風險。常備借貸便利試點的目的在於避免資金價格的大幅沖高,有利於穩定貨幣市場。

    二是積極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小微企業融資。2014年初人民銀行繼續通過調整再貸款分類、新設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進一步加大了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力度。三是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

    第三,以經濟體制改革促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如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強監管,實施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等。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創新是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的主旋律。同時,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中國正處於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增長速度換擋期,需要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確保中國經濟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

                                                           資訊來源: 中國經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