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要逐步“造血”更要及时“止血”
发布时间:2022-06-17 来源:海螺创业

扔垃圾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然行为,垃圾最终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垃圾焚烧厂或垃圾填埋场。

填埋垃圾会污染土壤、水体和大气,还可能引发爆炸事故和火灾,空间正在缩减。而垃圾焚烧发电,在实现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可提供清洁的电力。因此,垃圾焚烧发电被视为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重要手段。截至2022年4月,我国投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约760座,焚烧处理能力已达到85万吨/天。更难得的是,这些垃圾焚烧电厂的排放情况已经实现了实时联网监控,公众可以随时在生态环境部污染源监控中心网站上查看。

然而,兼具诸多优点、为生态环境必需的垃圾焚烧电厂正普遍面临生存困境,甚至一些项目面临破产清算的命运。“导火索”正是制度设计中应成为行业发展重要支撑的“国补”。而现实中,长期的“国补”拖欠让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流血”不止。行业呼吁,优先支付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让行业尽快“止血”,及时调整以还原行业的生态环保价值,增强行业“造血”能力。

在盼补贴的路上“流血”不止

所谓“国补”是指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领取“国补”的“门槛”是进入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目录。在中华环保联合会废弃物发电专委会开展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的调研中,参与调研的数十家企业均表示,“国补”资金欠款比例大、欠款金额多已经造成公司的贷款本金偿还压力大,且增加了公司的融资成本。

“目前现金流紧张,增加企业贷款压力;由于‘国补’政策的变化,长期拖欠下去,会导致企业利润急剧下降、人员裁减、设备老化无钱维护更新等恶性连锁反应,直至难以生存。”温岭瀚洋资源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木楠表示。

一家总部位于重庆的环保公司表示,公司共有16个项目进入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目录,拖欠从2019年5月起就发生了。截至2022年5月31日,公司合并范围内应收未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金额将近10亿元。

浙江一家公司更是把补贴拖欠带来的连锁反应说透:首先是安全运营压力,由于经营资金不足,部分项目无法按时支付员工工资和原材料采购款,降低了项目的生产稳定性和运营效率;其次是还本付息压力和增加违约风险,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属重资产项目,约70%资金来自金融机构借款,每年、每季度均须还款付息,很多项目经营收入无法覆盖还本付息金额,面临违约赔偿的压力。再者,此款项虽未收到,但却须作为企业正常经营收入而正常纳税,这就造成了缴税压力。

在了解行业巨额拖欠的“国补”后,原本积极的投资者也会变得消极起来。继而引发企业信誉下降,拖欠账期、超异常,引发供应商信任度急降,涉诉风险激增,严重致企业账户被冻结,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停滞,无力偿付的话或被强制执行甚至破产清算。资金是企业运转的血液,“血液循环”不正常的企业会面临员工失业、合同终止、项目运转不畅、项目关停等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出现,会造成金融资本恐慌,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失去信心,会引发城市垃圾无法处理、环境恶化等连带问题。

为什么要优先支付垃圾焚烧发电的补贴

据国家电网公司数据,2021年,财政部共下达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年度预算7,610,073万元,其中:风力发电2,634,613万元、太阳能发电4,527,188万元、生物质能发电448,272万元。按照这组数字计算,整个生物质发电所得补贴不到6%,而垃圾焚烧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和沼气发电都归属为生物质发电,它们一同分羹这“不到6%”。

即便在生物质发电这个细分行业中,垃圾焚烧发电也是独特的存在。虽然垃圾焚烧发电的能源属性可以通过“电从远方来”替代,但当地的垃圾却不能通过“垃圾往外运”的方式来解决,垃圾焚烧发电是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本质上,垃圾焚烧发电是企业运营的公用设施,生态环境效益明显,且无法通过技术进步、规模效益来完全摆脱财政依赖;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不同,垃圾焚烧发电的技术进步的效益最终仍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效益上,而生态环境效益很难通过市场手段转化成经济效益。垃圾焚烧发电不只是发电,更多的是在处置垃圾,是不可或缺的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若运营困难,将大大影响地方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平。

垃圾焚烧发电是具有“公用设施+环境效益”属性的可再生能源,环境效益突出,应该充分考虑行业特性及生存空间。另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强度较大,目前行业内平均投资水平为60万元/吨(约0.02MW),远高于风电、光伏发电行业。与风电、光伏发电投资运营成本持续降低,已基本实现平价上网不同,随着各地环保排放标准的提高,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投资运营成本不降反升。

因此国补拖欠问题对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影响更大,值得更多关注。

自我“造血”的前提是“止血”求生

早在2019年,就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垃圾焚烧发电企业意识到要“盘活存量、靠内部挖潜求发展”。这些企业在确保环保运行的基础上,尽可能探索高效运行的多种办法,如提高吨垃圾供电(热)量,拓展供热(汽)量,大城市垃圾焚烧炉协同处置污泥,县域垃圾焚烧协同处置农林废弃物,争取“隔墙售电”资格等。这些办法都是减少对电价补贴依赖的自我“造血”之道。

但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在甩开膀子展开自救之前也发现,在完成环保监管从严和环保提标的硬任务后,由于补贴拖欠导致企业“失血”过多,连最基本的运转都需要融资借贷维持,有些项目已经到了运营利益无法覆盖融资借贷财务成本的境地,哪还顾得上挖潜“造血”求发展。

绝大部分垃圾焚烧发电企业都意识到,不能及时解决“失血”不止的问题,自我“造血”求发展将很难,而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再想把行业拉回良性轨道,将会十分困难。

类似的教训已经在农林生物质发电行业发生,补贴拖欠引发的“失血”,几乎让农林生物质发电行业处于“休克”状态。如果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也因“失血”而休克,后果将更甚!